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发布:延续基本平衡格局 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 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国际金融市场复杂多变。我国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
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
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国际金融市场复杂多变。我国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内经济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稳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21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经常账户延续顺差格局,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5%,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其中,货物贸易保持一定规模顺差,体现了国内生产供应相对优势和外需的支撑作用;服务贸易逆差继续低位运行,跨境旅游、留学支出仍受到疫情影响。资本项下跨境双向投资保持活跃,流出入规模相对均衡。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外资来华各类投资4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境内主体多元化配置资产的需求继续释放,对外各类投资4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2021年6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3.7%和7.4%,对外净资产接近2万亿美元。
2021年下半年,全球疫情仍将不断演变,世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但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并保持基本稳定,继续为国际收支平衡奠定坚实基础。预计经常账户顺差仍将处于合理区间,跨境资本流动有望延续有进有出、总体均衡的发展态势。外汇管理部门将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继续推动外汇领域改革开放,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市场化调节机制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1]均呈现增长。2021年6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90278亿美元,较2020年末(下同)增长3.7%;对外负债70418亿美元,增长7.4%;对外净资产为19860亿美元,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仍居首位,民间部门持有资产占比继续增长。2021年6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中,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3459亿美元,较2020年末下降0.3%。储备资产占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总额的37%,继续占据对外资产首位,但比重较2020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直接投资资产24620亿美元,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为27%,较2020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证券投资资产10132亿美元,占比11%,较2020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金融衍生工具资产143亿美元,占比0.2%;存贷款、贸易信贷等其他投资资产21923亿美元,占比24%,较2020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
对外负债以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为主,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增长较快,占比上升。2021年6月末,我国对外负债中,来华直接投资33650亿美元[2],较2020年末增长5.8%,继续位列对外负债首位,占比48%。来华证券投资21090亿美元,较2020年末增长7.9%,占对外负债的30%,较2020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境外对我国境内证券市场投资规模持续上升,2021年6月末,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境内证券市场持仓市值约12078亿美元,其中股票持仓量占A股总市值的5.4%,债券持仓量占境内债券托管总量的3.1%,较2020年末均提高0.1个百分点。存贷款等其他投资负债15593亿美元,占比22%,较2020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
[1]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及存贷款等其他投资。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金融资产范畴,是因为境内投资者持有的是境外被投资企业的股权,这与证券投资中的股权投资无本质区别,只是直接投资通常持股比例较高,意在影响或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理,外来直接投资则属于对外金融负债范畴。
[2]来华直接投资存量包括我国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吸收来华直接投资存量,并反映了价值重估因素影响。
202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稳定恢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局没有改变,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并保持基本稳定的格局没有改变,将继续成为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坚实基础。
经常账户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顺差仍将处于合理区间。首先,货物贸易顺差将保持在合理规模。从出口看,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恢复将对我国外需增长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我国持续稳定的生产供给能力也会使得出口保持增长,但主要发达国家疫情缓解将导致我国防疫物资和“宅经济”相关出口回落,叠加去年下半年高基数效应,整体出口增速可能有所回稳。从进口看,在内需逐步恢复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的作用下,我国进口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其次,服务贸易逆差继续低位运行,提升至疫情前水平尚需时日。随着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决定服务贸易状况的跨境留学、旅行等需求有望重启,但这是渐进的过程,服务贸易向常态回归的进程将慢于货物贸易。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常账户运行在合理均衡区间的基础将更加牢固。
跨境资本有进有出,有望延续总体均衡的格局。一是我国疫情防控的良好态势、经济基本面的稳健性在世界范围内仍较突出,有助于夯实市场和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如,国际上能够反映市场对经济体看法的主权信用违约掉期价格(5年期CDS,数值越低表示违约风险较低),当前我国数值为30-40个基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表明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二是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有助于拓宽跨境资本均衡流动的渠道。我国坚持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持续发力,为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均衡流动创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同时,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跨境双向投资的质量。三是外汇市场调节机制更加成熟,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2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随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有效释放升贬值压力,没有形成持续较强的单边预期,有助于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在此基础上,预计来华和对外各类投资均会稳定发展,整体跨境资本流动也会运行在合理均衡区间。
在汇率日趋双向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做好汇率风险管理,对企业、尤其是国际业务占比较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目标。汇率风险中性是指企业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的财务决策,聚焦主业,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以实现预算达成、提升经营的可预测性以及管理投资风险等主营业务目标。企业应以“保值”而非“增值”为目标,合理审慎进行套期保值,避免背离主业、脱实向虚;偏离汇率风险中性的投机套利只会额外增加风险。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企业外汇衍生品交易规模明显增长,国内企业套保水平逐渐提升。2021年上半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规模接近6000亿美元,同比增长94%;套保比率为22.8%,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显示企业汇率避险意识增强,风险中性经营理念提升。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非中性的行为仍然存在。有的企业对汇率风险敞口不做套期保值或者套期保值比例较低;有的企业利用外汇衍生品谋取收益或从事套利,偏离主业。
一是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丰富的外汇衍生产品。目前银行汇率避险产品种类齐全,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期权及各种组合产品基本能满足企业日常所需。
二是相关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国能够提供外汇衍生产品服务的银行115家,包括大中小型和中外资各类银行,市场服务可覆盖全国各地区。
三是企业套期保值的成本并不高。银行一般不收取套期保值手续费,保证金比例随着产品期限和市场行情调整,企业可使用授信额度代替保证金,部分优质企业可申请保证金减免。
一是识别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企业应该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常态,对日常运营中存在的汇率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充分评估企业的风险敞口情况。
二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套保策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敞口,并结合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套期保值策略。在套期保值比例方面,初期可设定简单易行的“固定保值”策略,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选择“动态保值”,即设置一定的套期保值比例区间。在产品选择方面,遵循简单适用原则,选择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和套期保值需求相一致的远期、掉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
三是选择灵活适用的交易方法。企业既可以选用“静态对冲”,即企业进出口业务采用订单制,订单约定了各个时间点交付的金额及报价,在明确订单后,使用衍生品对各个期限进行锁定;也可以选用“滚动对冲”,即企业外汇敞口是较长期限且金额较固定,如长期外币负债,可根据不同期限掉期产品的流动性、货币之间利率差的变化趋势,选择合适的锁定期限,不断滚动锁定;还可以选用“分层滚动”,即企业销售是直接面对境外零售终端或用户,未来的销售数据难以预测,可不同期限分配不同比例,预测准确性较高的期限可相应提高套期保值比例。
四是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遵循“期”“现”结合原则的科学评价标准,即将风险敞口的损益与衍生工具的损益加总,对加总后的结果再进行评价。不能将远期锁汇汇率与到期日即期汇率做比较,来考评套期保值是“亏”还是“赚”。
制造业发展状况与货物贸易以及经常账户演变趋势息息相关,制造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对货物出口竞争力和进口需求都有影响。从主要工业国发展规律看,当一国制造业起步发展较快时,产能输出需求较大,推动货物贸易以及经常账户顺差较快增加;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中高端产业处于培育期,货物贸易顺差增幅趋稳;制造业转型升级后,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进出口结构随之优化,有助于货物贸易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经常账户在更高水平上保持合理均衡。
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逐步趋向均衡,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持续位于2%以内,体现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决定我国货物贸易以及经常账户走势的重要因素。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全国11个省市选取2000多家典型企业[1]就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状况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制造业企业总体仍以国内生产经营为主,同时稳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未来有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我国制造业基础更加坚实、竞争力不断提高,正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特征进一步显现。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较十二五规划收官的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较2015年增长72%;截至2020年末有效专利数量为2015年末的2.2倍。各地调研企业反映,品牌化、技术化、智能化生产成为主要转型方向。通过技术研发、增强综合管理能力等方式,企业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如,陕西地区调研显示,产品技术升级(选择该项目的企业占比为80%)、销售营销模式创新(占比70%)、降低成本(占比70%)、实现产品差异化(占比50%)是汽车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侧重点;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专利申请数量较2015年显著增长;山东地区逾七成调研企业选择加大研发攻关与自主创新力度,以保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领先优势。
制造业企业仍以国内生产为主,体现了我国在宏观环境、基础资源、配套体系等方面的系统性优势。从调研情况看,计划或已经实施海外经营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其中沿海发达地区开展海外布局企业占比高于内地中部地区。已开展海外布局企业,海外产能占其总产能比例较低,半数在10%以下,未来进一步拓展布局后,预计也不会高于30%,大量企业“产能转移+境内投资”并重。国内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整体较高、产业门类齐全且上下游配套、基础设施便利,是多数企业坚持以国内生产为主的重要因素。
目前企业境外转移多数局限于加工和销售等非核心环节,同时外资在华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贴近市场等考虑,有些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主要集中于部分中低端制造业。重庆地区调研显示,在已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中,52%和44%的企业分别将产品组装或终端销售环节转移至境外;浙江、广东地区70%以上企业产业外迁集中在终端销售、产品组装和零部件加工等环节,均为相对独立、简单的生产环节或流程,不涉及全流程产业链转移。同时,当前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撤资规模总体有限。2015年以来影响较大的撤资,主要是产品在技术迭代升级中被淘汰或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总体看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兴业意愿仍较稳定。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生产经营以国内为主,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地位逐步提升。未来,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按照“十四五”规划部署,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增效、稳定发展,有助于夯实我国经常账户平衡的基础。
[1]调研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北京、重庆、河北、吉林、湖南、陕西等11个地区,涵盖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化学制造、医药制造、汽车制造、电器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制造业等27个行业,基本覆盖了整个制造业行业分布。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