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金融科技手段有助于降低“洗綠”和“漂綠”的風險
未來30年,我國綠色低碳融資需求或將達到487萬億元,金融科技在低碳經濟轉型中將發揮更爲重要的作
用。
8月31日,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下稱綠金委)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下稱北京綠金院)馬駿院長在《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2)》報告發布會上發言稱,我國最近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建立了包括標準、披露、産品和激勵在內的四大支柱。“到目前爲止,我國的綠色信貸餘額已經達到20萬億元,規模達到全球第一;綠色債券餘額已達到1.4萬億元,排名全球第二。”
馬駿認爲,最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和我國“雙碳”目標的確立,表明綠色金融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去年年底,綠金委發過一個報告,我們的觀點是在未來30年中,我國的綠色低碳融資需求將達到487萬億元。這樣大的綠色金融發展空間,還需要更多的激勵措施、更多的創新,也需要金融科技手段的應用。”
馬駿提出,在過去幾年的實踐中,金融科技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綠色識別的能力,降低綠色認證的成本,降低對綠色中小企業和綠色消費的融資成本,以及降低綠色資産的交易成本。“從防範風險的角度來講,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可以檢驗數據的真實性,從而降低‘洗綠’和‘漂綠’的風險。”
馬俊表示,此次發布的第三期報告顯示了金融科技實力的深度和廣度已經得到了拓展。“金融科技在綠色資産識別方面已有不少實踐,在綠色數據的采集、環境風險預警以及流程管理,還有環境信息披露等場景得到了應用。一些金融機構還在建立個人和企業碳賬戶,推動綠色農業、綠色消費方面的融資,以及在金融機構碳核算等領域進行了新的有意義的探索。”
第三期報告研究團隊組長、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執行主任孫蕊提及,北京綠金院今年針對61家金融科技企業在綠色金融領域展開研究。研究發現,相較2020年,2021年綠色金融市場呈現出從推動單一産品創新到提供系統性解决方案、從服務信貸到助力綠色産業投資的轉變。同時,還發現了金融科技未來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碳核算與碳資産管理、轉型金融、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評價與投資以及綠色農業方面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提出,加强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數字綠色金融,運用科技手段有序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産品和服務的開發,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綠色産業的覆蓋面和精准度,助力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和低碳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馬俊認爲,金融科技賦能綠色金融的前景廣闊。“未來金融科技應該能賦能更多的綠色金融業務,充分發揮科技以大數據爲基礎、算法爲核心的優勢,緩解綠色金融在高速發展當中面臨的瓶頸,提升綠色金融的服務效率,擴大綠色金融的服務場景。”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