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民幣」還有多遠?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上,中國提出未來3到5年,願同海合會國家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中國將繼續從海合會國家擴大進口原油、液化天然氣,加強油氣開發、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合作,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
適逢人民幣國際化逐漸取得進展,全球各國「去美元化」進程加速,「石油人民幣」的概念成為國內外討論的熱點。
「石油人民幣」將會對國際原油市場產生哪些深遠影響?是否會對美元壟斷的石油貿易體系帶來沖擊?
石油美元體系暫難打破
01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主導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每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危機不斷湧現,美元大幅度貶值,貿易赤字無法承兌足量黃金。1971年,「黃金美元體系」瓦解,此後「石油美元體系」成為了繼續支撐美元霸權的重要因素。
中信證券明明表示,2000年以來,多國開始嘗試「石油-非美貨幣」,石油結算貨幣的多元化趨勢苗頭初顯。今年以來,俄烏沖突的爆發以及歐美對俄的金融製裁,使得「去美元化」思潮再起,疊加美國和沙特之間的關系惡化,輪到「石油美元體系」面臨挑戰。
在這次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中,外界關註的焦點就是中國與海灣產油國的石油貿易是否將采用人民幣結算。
目前,海合會國家是世界油氣資源富集地,成員國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巴林六國。其中,沙特作為世界第一大原油出口國,每日出口大約620萬桶原油。
2021年,中國前十大原油進口來源國中,海合會國家占據四席。2019年以來,沙特超過俄羅斯,重返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據中國海關數據,2022年1月至10月,中國自沙特進口原油累計金額為555.16億美元。
有分析指出,即使只將沙特其中一部分原油的計價從美元換成其他貨幣,也意義深遠,將在中東國家起到示範作用。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油氣市場最大的需求方之一,自從在上海開設油氣期貨交易平臺以來,交易量迅速增加,如果加上未來與中東國家進行石油現貨交易結算,中國有望逐步獲得與市場規模和國際地位相符的國際油氣定價權,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得到油氣供應方面更大的價格和數量保障。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這次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各官方文件及聲明中均未出現就石油人民幣結算達成協議的相關表述,而是提出未來3到5年,中國願同海合會國家在五個重點合作領域作出努力,涉及「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和「開展本幣互換合作」等。
事實上,沙特按照與美國尼克松政府達成的協議,自1974年起,一直以美元進行石油貿易,當時的協議包括美國對沙特做出的安全保證。不過近幾十年,沙特對美國兌現安全承諾的情況越來越不滿意。拜登上臺迅速叫停特朗普政府批準的對沙特軍售計劃,隨後又公布卡舒吉遇害案調查報告,矛頭直指沙特王儲。當時,白宮公開表示,將「重新校準」美國與沙特的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王鵬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沙特和美國之間就是利益的互換,沙特承諾石油美元,美國承諾對沙特進行軍事保護,沒有去除美國對沙特軍事保護這個前提,沙特不敢在石油美元問題上有大動作。未來3到5年中沙合作,要看中國是否能早日從疫情的影響裏走出來,以及沙特對美的態度變化。目前,沙特與拜登民主黨政府「死磕」,但不代表兩年後美國政府換屆美沙關系不會改變。眼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逐步發展成為全面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美國將怎樣行動,是否會借助伊核問題影響中沙關系值得關註。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期中國與多個中東國家簽訂了長期石油貿易合同。中國有龐大而穩定增長的石油需求,中東地區有OPEC+此類全球石油供給調節機製,與中國簽訂長約,加速人民幣石油的布局,不僅有利於穩定產油國經濟增長預期,更是對華戰略政策優化使然,是中東地區謀求更多國際話語權,擺脫美元石油桎梏的一個必然表現。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人民幣體系要在短時間內超車美元體系,尤其是在石油美元這個美元體系最為強勢的領域,是有現實難度的。從烏東局勢演變來看,現在中國在原油市場需要大力走出去,打破美元石油的封鎖線。只有世界主要產油國都願意跟中國結成長期契約,中國在石油領域的影響力才會有實質性提升,石油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的機會才會越來越多。
"去美元化"是漸進過程
02
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等國家宣布將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之外,並對俄羅斯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各種限製措施。
為了減輕以及規避西方製裁帶來的傷害,俄羅斯率先宣布推動「去美元化」。4月1日起,俄羅斯向「不友好」國家和地區供應天然氣時改用盧布結算。俄政府還表示,不排除將這種結算模式推廣到其他領域,液化天然氣和農產品等均在考慮範圍之內。
今年4月,俄羅斯表示希望與印度等國的貿易中增加使用非西方貨幣。
印度央行7月推出了國際貿易的盧比結算機製。印度央行稱,此舉旨在「促進全球貿易的增長,促進印度的出口,支持全球貿易界對盧比日益增長的興趣」。
今年,以色列首次將加元、澳元、日元和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同時減持美元和歐元,以使其外匯儲備多樣化。
巴西央行3月底公布的報告顯示,美元在巴西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從86.03%降至80.34%,歐元占比從7.85%降至5.04%,人民幣占比則從1.21%升至4.99%,成為其第三大外匯資產。
「『去美元化』本身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一個長期呼聲,是世界各國對美元霸權長期對外溢出負面效應的一種表達。美國依靠軍事、科技、金融市場領域的比較優勢強迫世界主要產油國使用美元結算,試圖增加各國美元儲備來對全球收取美元鑄幣稅,這是不合理的。世界各國長期以來都熱切盼望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新興貨幣對美元霸權形成製衡。」陳佳說。
「從目前來看,在這一波『去美元化』浪潮下,未來全球貨幣體系的多元化趨勢雖然會更加明確,但未來若要有一種貨幣能夠取代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那麽,這種貨幣應該是會在超越國家、超越經濟聯盟、超越政治聯盟的體製下,被世界大多數國家認可和使用,才可能長期存在和占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鄭磊認為,「去美元化」是一個漸進過程,也是各國未來在儲備和交易方面必然進行的調整,隨著用人民幣交易和結算油氣規模的擴大,這個趨勢還會加速。但美元在未來很長時間都仍是國際最重要的貨幣之一,沒必要誇大「去美元」的結果。
線上交流會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03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正有序推進。今年4月,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表示,以人民幣出售俄羅斯石油和煤炭的協議已經具備,俄財政部和中央銀行正細化方案。11月,有俄羅斯企業開始使用人民幣與巴西結算化肥,並表示人民幣流動性最佳,發展中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支付。
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2022)》顯示,2021年人民幣是中國跨境收支第二大常用貨幣、全球外匯儲備第五大常用貨幣、全球外匯交易第八大常用貨幣。截至2021年末,人民銀行在中國內地以外的2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7家人民幣清算行,覆蓋我國港澳臺地區、東南亞、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中東和非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達2.88%,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時上升1.8個百分點,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名第五。2022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中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反映出對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認可。
不過王鵬指出,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的國際性貨幣,它目前在IMF有特別提款權,但還是依附於美元體系的。
梁海明表示,「國際風險事件升級驅動了越來越多國家采取貿易結算貨幣多元化策略,以擺脫過度依賴美元計價貿易的局面。此舉有助於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但是人民幣國際化並非是為了取代美元,而是中國為減低對美元的依賴,更加保障自己在經濟、金融領域的安全。隨著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向前,人民幣越來越受國際市場的重視,越來越多國家都增加外匯儲備裏的人民幣比重。在新挑戰、新機遇下,未來只要繼續有序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那麽,預料最快可在10年左右,人民幣有望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元、歐元的第三大國際貨幣。」
陳佳認為,「石油美元」本質上作為一個大宗貨幣本位體系,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一個衍生產物,其形成與發展變遷是非常復雜的,盡管這個體系是次優的,大家也期待著發生變革,但歷史證明,全球貨幣本位體系與大宗錨定貨幣的機製很難朝夕之間發生劇變。但是,只要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穩紮穩打,人民幣石油範疇不斷深化,未來人民幣體系與美元體系在包括石油等大宗市場的碰撞會非常精彩。
在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看來,支持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方面,盡可能長時間保持財政貨幣政策的正常狀態,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本幣實際購買力的穩定性;另一方面,穩步推進製度型金融開放,加快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為包括境外央行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創造越來越便利、透明和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