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斯通拿下7.2億歐元大單,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在全球加速推進綠色出行與交通基礎設施升級的大背景下,歐洲鐵路市場正迎來新一輪投資高峰。2025年4月25日,保加利亞交通運輸部與全球軌道交通巨頭阿爾斯通(Alstom)牽頭的BULEMU聯合體簽署了一份合同,總價值高達7.2億歐元。合同內容涵蓋了35列區域間電動列車的採購及15年的維護服務,成為保加利亞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軌道交通採購專案。
阿爾斯通此次簽署的合同中,其自身份額高達6億歐元,核心產品為Coradia Stream 區域間電動列車,並聯合本地合作夥伴RVP Invest提供後續維護。這不僅是阿爾斯通首次為保加利亞提供客運列車,也標誌著該國近20年首次引入新型區域間電動列車。
對於保加利亞而言,這批新列車將服務於長達4至5小時的中長距離旅客線路,滿足日益增長的通勤與旅遊運輸需求,是推動本國交通現代化的關鍵步驟。對阿爾斯通而言,這一訂單則是其擴大東歐市場戰略的又一里程碑,進一步鞏固其在智能與可持續交通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從數據層面看,列車本體採購總值為4.52億歐元,而維護合同部分則價值2.68億歐元,期限長達15年。這類“設備+服務”的一體化合同越來越成為全球軌道交通市場的新常態。
長期來看,這種模式不僅能幫助客戶實現採購風險與維護成本的精准預估,也有利於製造商在生命週期管理和服務收入方面建立穩定的現金流。阿爾斯通通過與本地企業RVP Invest合作,進一步推動專案本地化,也有助於其降低運營成本、增強政治風險對沖能力。
這一模式對於中國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商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尤其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承接國際訂單時,如何實現“出口產品”向“出口能力+服務”的轉型,是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保加利亞此次大規模採購不僅是交通升級需求的體現,更與歐盟整體鐵路復興政策密切相關。近年來,歐盟不斷通過“綠色協議”“歐洲交通樞紐網(TEN-T)”等政策工具,加快推進跨境鐵路互聯互通與碳中和目標實現。
在這一過程中,中東歐國家的鐵路現代化成為重要突破口。作為歐盟成員國,保加利亞正積極爭取歐盟結構基金支持,在軌道交通、電動化改造等領域獲得大量融資。這也意味著,類似的大型鐵路採購專案在今後數年內將在羅馬尼亞、匈牙利、克羅地亞等國陸續落地。
對中國涉足國際基建、製造業出口及金融服務的企業而言,這既是市場機會,也是戰略窗口。中國軌交設備製造商如中車集團,以及提供融資支持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若能在產品標準、本地化運營與長期服務等環節做好適配,未來有望深度參與這一輪“歐洲鐵路東擴”。
此次阿爾斯通在保加利亞的專案雖然未直接涉及中國企業,但對三類中國相關企業具有直接的戰略啟示作用:
軌交設備製造商:如中車集團,需要持續提升產品適配歐標能力,並構建全流程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列車維護、智能調度系統、人員培訓等軟服務領域加大投入。
基礎設施投資與融資機構:如中投公司、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軌道交通專案融資結構創新方面將擁有廣闊空間,尤其是以“融資+運營+維護”一體化打包專案形式獲取更高溢價。
工程承包與海外專案管理公司:如中國交建、中國電建,可以圍繞鐵路建設配套的車站設施、維保中心、電氣化系統等進行總包或分包,形成協同效應。
保加利亞此次7.2億歐元的訂單,或許只是歐洲交通“綠色轉型”中的一枚標誌性案例,但它清晰揭示了幾個趨勢:
中東歐地區正成為全球鐵路建設的重要新興市場;
“設備+服務”一體化已成為軌道交通專案的新標準;
本地化合作與長期運營能力成為專案落地與擴展的核心。
在全球正加速重構供應鏈與交通網絡的今天,中國企業如果能從這些專案中精准洞察趨勢,建立起產品力、金融力與服務力“三位一體”的出海能力,將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